在致力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文化振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让文化带动产业,用智慧赋能振兴,这是商河县乡村振兴一直努力的方向。近期,团队来到沙河镇张铁匠村观摩锡壶的制作工艺,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奥秘。
商河县张铁匠村因打铁得名,自古享有“家家都有打铁郎”的美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张铁匠村的铁丝网编织加工产业十分兴盛,许多技艺高超的村民带着钳子、锤子走南闯北,甚至远赴日本,将他们的手艺带出村庄。纯手工打造的锡壶更是远近闻名的铁艺精品,张铁匠锡壶在保留传统工艺基础上,创新拓展壶体造型、用途,既有传统物件的历史典藏价值,又符合新时代群众的审美需求,使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几个放置工具的橱子、一台蜂窝煤炉、一间20平方米的房子,组成了张丰证这位手造工匠的制作空间。今年51岁的张丰证是张铁匠村锡壶制作工艺的第八代传人,繁琐的打壶工艺和较差的工作环境,让这门手艺成为了年轻人不愿学、老年人不愿干的冷门事,身有残疾的他却用最传统的锡壶制作技艺和剪子、锤头、砂纸这些最原始的工具,从化锡到制成锡板,从剪裁到焊接,历经10多道工艺打磨,白天干农活晚上做锡壶,硬是把民间这一濒临失传的制作手艺传了下来,并且还带出了徒弟。
团队来到铁匠工作间时,张铁匠正在捶打锡壶的壶嘴部分,看到我们,张铁匠热情地为我们介绍这门手艺的制作过程,他还告诉我们,只单单这一半的壶嘴,或许就需要上百次的捶打塑形。在介绍的过程中,张铁匠也表示锡壶手艺的传承困难。张铁匠对我们表示,近年来,张铁匠村越发明白,要使锡壶制作这门古老手艺与现代生活碰撞出“火花”,必然少不了“创新”这味“催化剂”,因此他在传统实用锡壶的基础上打花镶嵌,制作更加时尚的造型,更加靓丽的外观,让一把锡壶绽放出了另一番“色彩”。无论是花纹还是焊接口,他都致力于向现在的工艺大环境靠拢,进行锡壶文化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中必须要把握四个基本原则。团队调研发现: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必须加强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支持,切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