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迎泽,晨序列张。忽而夏逝,却已立秋。初秋总是温柔,日间把夏天留下,时而热浪翻滚,时而暑气蒸腾,日落后却又抚起秋风,轻轻地告诉人们,秋姑娘的脚步已至门庭。蝉鸣声声依旧,凉风夜里习习。夏日的尾声,是秋天的悄声酝酿。
今日,立秋。

关于立秋
《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气”的变化,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

气象变化
立秋后,暑气一时难消,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季节转换,南方地区的降雨量、风暴、干湿度等变化明显;北方地区,这些变化不明显,变化明显的是气温。进入秋季后,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气候开始由夏季的多雨湿热向秋季的少雨干燥气候过渡。

物候现象
中国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农事活动
立秋日对农民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

起居养生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之后,虽然早晚会较凉爽些,但“秋老虎”肆虐,往往使人极易产生倦怠、乏力之感。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可根据需要适当进补。
立秋之后,在饮食方面应该特别注意定时定量、润燥强体,应吃些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同时,中医认为,肺与秋气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应多吃有润肺作用的食品,例如百合、莲子、山药、藕、平菇、西红柿等。

年岁还轻,时光未老。初秋,没有炎炎夏日的烈阳炙烤,没有暮冬日暮的清冷寂寞,反而有一种柔情似水的绵绵禅意,有一种妖娆与诗意的梦幻交织。几轮日月流转之后,秋思酣醉,皎月当空,金桂飘香,阵阵秋风将掠过树梢,奏响秋天的交响曲,淅沥秋雨将与落叶共舞一曲曲美妙的华尔兹,果实稻穗将相拥于大丰收的喜悦与幸福……
嘿,屏幕前的你,准备“贴秋膘”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