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人公考闯关计划—— 行测5分钟速测

作者: 时间:2025-05-04 点击数:

本期题目:行测判断推理题目

题目一:定义判断

1.藏、包庇罪是指非共同犯罪人明知他人犯罪,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行为以下属于窝藏、包庇罪的是:

A.某人开了一家洗头店,为暗娼提供场所卖淫,并从中抽取场地费

B.张某的丈夫在自己家里与前来挑衅的刘某斗殴,失手将刘某打死,为了帮助丈夫逃避法律的责罚,张某和丈夫一起把刘某的尸体以及凶器埋在后院里

C.秦某撺掇李某去一富人家里行窃,等到李某得手之后,秦某负责把李某安全运送到一个偏远山村,并把这些赃物卖出去,他们二人平分赃款

D.王某的哥哥来王某家探亲,王某热情地招待了他几天,临走王某哥哥还跟王某借了5万元,说是要到外省做生意。等他哥哥走了几天之后,公安机关到王某家侦查,说他哥哥十几天前刚刚杀人潜逃

2.防御型公共关系:指组织与外部环境发生协调困难,与公众的关系出现摩擦苗头时,通过及时调整组织结构、产品、方针政策或经营方式等,以适应环境变动和公众要求而开展的关系活动。下列属于防御型公共关系的是:

A.某公司的高层成员多次探访每一个拆迁家庭,进行真诚、细致的沟通,顺利完成了拆迁工作

B.某公司针对其副总不当言论造成的不良影响,及时通过媒体公开道歉,取得了公众的谅解

C.某上市公司通过相关媒体定期发布公司的生产和财务等信息,员工对这种透明做法非常满意

D.某蛋糕生产企业接到个别客户的投诉电话后,及时收回了2个批次生产的100多斤蛋糕

3.亲社会侵犯行为是指为了达到为社会团体的准则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所做出的侵犯行为。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亲社会侵犯行为的是:

A.老张和老王因纠纷而打架斗殴

B.家长用罚站教育不听话的孩子

C.李女士将企图侮辱她的坏人打伤

D.张某在街上抓住小偷扭送至派出所


本期答案及解析

1. B 主体:非共同犯罪人,客体:罪犯,特殊要求:主体明知他人犯罪并且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

A项:开洗头店为暗娼提供场所卖淫。提供卖淫场所,而非帮助他人逃避司法追究。属于共同犯罪,不符合定义,排除;

B项:张某知道丈夫失手杀人,张某帮助丈夫埋藏尸体以及凶器。主体张某符合“非共同犯罪人”,客体丈夫符合“罪犯”,帮助丈夫埋藏尸体以及凶器符合“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行为”,符合定义,当选;

C项:秦某撺掇李某行窃,秦某不属于“非共同犯罪人”,他们属于共同犯罪,不符合定义,排除;

D项:王某并不知道王某的哥哥杀人了,不符合“主体明知他人犯罪”,不符合定义,排除。

2. D 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主体:组织与外部环境,客体:公众,特殊要求:主体与客体关系出现摩擦苗头时,通过及时调整开展关系活动

A:某公司的高层成员符合主体,拆迁家庭符合客体,但没有涉及摩擦,不符合定义;

B:某公司副总符合主体,公众符合客体,但已经造成了不良影响,不符合主体与客体关系出现摩擦苗头时,不符合定义;百度:防御型公共关系的核心在于预防潜在风险,而非事后应对。

C:同理,该项没有涉及摩擦,不符合定义;

D:某蛋糕生产企业符合主体,客户符合客体,个别客户投诉意味着产品问题刚刚出现苗头,及时收回了2个批次生产的100多斤蛋糕符合通过及时调整开展关系活动,当选。

3. D 第一步:发现没有主体和客体,找出定义特殊要求的关键词。“达到为社会团体的准则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所做出的侵犯行为”。

A项:老张和老王因纠纷而打架斗殴,打架斗殴不属于被社会认可的方式,不符合定义,排除;

B项:家长用罚站教育不听话的孩子,尽管可能出于良好动机,但因缺乏社会规范支持、易造成心理伤害,且属于私人领域行为,不符合“为了达到为社会团体的准则所能接受的目的”,不符合定义,排除;

C项:李女士将企图侮辱她的坏人打伤,不属于被社会认可的方式,不符合定义,排除;

D项:张某在街上抓住小偷扭送至派出所,抓小偷属于社会认可的行为,且抓小偷这一过程对小偷来说属于侵犯行为,符合“为了达到为社会团体的准则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所做出的侵犯行为”,符合定义,当选。


本期涉及知识点

1.总体做题思想:定义判断更重理解,可联系生活/事/某种现象,试着猜测其现实所指,也可利用已有的相关知识与经验进行判断

2.题干构成:“被定义词”+“被定义词的后续解释”

(1)被定义词:最关键的信息,由一词或两词组成此定义,词中有多个重要特征和要素。如:体验式采访、诉前财产保全

(2)在被定义词中往往无法包含的信息:主体、客体、特殊要求。

(3)后续解释: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被定义词,读题的过程,可看作是寻找被定义词中特征对应的过程。

3.特殊注意:

(1)属于、不属于一定分清,养成良好读题习惯,不属于题目的错误选项都是“例子”,可以借用错误选项例子理解定义。

(2)多定义或多情况定义要注意找一一对应。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山东警察学院 治安学院   鲁ICP备 050019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