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题目:逻辑判断题目
题目一:结构相似题目
1.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既要合理创新,又要保留其精华而不失本色,对京剧、昆曲来说亦是如此。下列选项中,与上述推理结构最为相似的是( )。
A.老师必须有教师资格证才能上岗,小朱是老师,所以小朱有教师资格证
B.注射某种药物后,实验室小白鼠失眠情况大大改善,所以给其他动物注射这种药物也能改善其睡眠状况
C.运动员的身体素质都很好,小吴身体强健,所以小吴很可能是运动员
D.水是无色无味的,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所以空气和水极其相似
2. 张三、李四、王五和赵六都是湖南人,都爱吃辣椒。我所遇到的湖南人都爱吃辣椒。下列与题干论证方式最为类似的是?
A.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肺癌者中90%以上都是汉族人。由此可见,汉族人更容易患肺癌
B.凡溺水而死的人,内脏都有硅藻反应。钱二、孙六、周五都是溺水而死,所以内脏一定有硅藻反应
C.火烧赤壁的吴将周瑜,36岁病死;写《滕王阁序》的王勃,26岁早亡。可见,很早就成功的人往往短寿
D.某厂生产了100台电机,随意抽取50台进行检查,发现5台是次品。由此可知,此批产品的合格率是90%
3. 师范类院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甲大学是师范类院校,所以甲大学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下列选项所犯逻辑错误与上述推理最相似的是:
A.牛不是食肉动物,而狮子不是牛,所以狮子不是食肉动物
B.父母爱读书的孩子爱运动,小黄爱运动,所以小黄的父母爱读书
C.私人捐赠的教学楼遍布全国各高校,何况是邵逸夫先生捐赠的逸夫楼
D.文明司机都是礼让行人的,有些公务司机礼让行人,所以有些公务司机是文明司机
本期答案及解析
1. A 第一步:分析题干。题干翻译为:“传统文化合理创新,保留其精华而不失本色”,“京剧、昆曲传统文化”,所以“京剧、昆曲合理创新,保留其精华而不失本色”,即a → b,c → a,所以c → b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A项翻译为:“教师资格证”,由于“小朱教师”,所以“小朱教师资格证”,即a → b,c → a,所以c → b,与题干论证方式一致,当选;B项翻译为:“小白鼠失眠改善”,“小白鼠动物”,所以“动物失眠改善”,即a → b,a → c,所以c → b,与题干论证方式不一致,排除;C项翻译为:“运动员身体素质好”,“小吴身体强健”,所以“小吴可能为运动员”, 即a → b,a → c,所以c可能为a,题干中没有可能性的推出,与题干论证方式不一致,排除;D项翻译为:“水无色无味”,“空气无色无味”,所以“水和空气相似”,即a → b,c → b,所以ac相似,与题干论证方式不一致,排除。
2. C 分析这个题,发现用不了箭头法,用了也做不出来。读题干发现通过4个人的一个特点,得出总体的结论(遇到的湖南人)。这是一个归纳推理的论证方式。C项说了周瑜、王勃早死,然后得到总体性结论很早就成功的人往往短寿,C与题干论证方式一样,当选。A项、B项、D项分别为概率推理、演绎推理、统计推理,与题干论证方式不一样,排除。
3. C 师范类院校学生是一个集合体概念,具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属性。甲大学是个体概念,虽然它属于师范类院校,但是它不应该具有这种集合体的属性。注意:集合体里面可能是无数个院校,无数个院校可能真的来自五湖四海,但单个学校来讲是不一定的,可以全是本地的。
C项“何况是邵逸夫先生捐赠的逸夫楼”这句话难理解,换一个表述:邵逸夫先生捐赠的逸夫楼也是这样,什么叫“也是这样”,即邵逸夫先生捐赠的逸夫楼遍布全国各高校。邵逸夫先生捐赠的逸夫楼不可能遍布全国各高校,跟题干所犯逻辑错误一致,当选。
本期涉及知识点
一、推理形式相似
1.题型特点:
(1)题干较短;
(2)相同概念重复出现;
(3)题干中出现逻辑连词。
2.解题思路:跳出语言文字的陷阱,重点分析文段结构。不需要管它的推理逻辑是否错误,题干是怎么推理的,选项也一样的方式推理。一般使用字母替换法,如果题干有逻辑连词,需要进行翻译推理。
3.字母替换法:一般做题把字母标在题目上面。
二、论证方法相似
这类题要根据题干内容,分析内在逻辑和论证方式解题。
论证方式太多,考试中可能需要自己去推导论证方式。比如题目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那选项的论证方式也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保持一致即可。
1.归纳推理:就是以个别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结论的推理(个体推出整体)。
2.演绎推理:是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整体推出个体)。
3.统计推理:由样本具有某种属性的单位频率推出总体具有某种属性的概率的推理。
4.概率推理:人们根据不确定的信息作出决定时进行的推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许多不确定的信息,即具有概率性质的信息,若据以推理,便是概率推理。
5.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另一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
6.溯因推理:是从结果出发,运用一般规律性知识,推测出事件发生的原因的推理方法。
7.否后推否前:从前面得到的推论可以证明后面的结论,后面的结论若是错误的,就得到前面推测错误。
三、逻辑谬误相似
1.集合体性质误用:误认为个体具有的性质,集体一定具有(合成谬误)或误认为集体具有的性质,个体也具有(分解谬误)。
2.肯定后件谬误:这种谬误在于倒推因果关系,即仅因为结果出现就武断地认为特定原因必然存在。在翻译推理中俗称肯后推肯前。
3.偷换概念:用一个概念去替换另一个不同的概念而产生的逻辑错误。
4.不当类比:将一些不具有或缺少可比性的事物,简单地放在一起加以比较的逻辑错误。跟类比推理相反。
5.自相矛盾:是指当我们同时肯定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断定时所犯的错误。
6.答非所问:它指的是在回答一个问题时,所提供的答案并没有直接回应问题本身,而是偏离了主题,回答了另一个不相干的问题。简而言之:已读乱回。
7.转移话题:自己的论证中没有保证论证话题的一致性或反驳别人的论证时没有保持与别人话题的一致性。
8.非黑即白: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不恰当地二者择一而犯的论证谬误。顾名思义,就是忽视了第三种情况的存在,机械地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
9.模棱两可:对于问题没有给出明确回答。
10.因果倒置:把原因和结果相互颠倒,视结果为原因和视原因为结果而引起的逻辑错误。
11.事后归因:时间上似乎相互关联的两件事,实质上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12.诉诸权威:以权威人士的只言片语为论据来肯定一个论题,或以权威人士从未提出过某命题为论据来否定一个论题。
13.诉诸大众:援引众人的意见、见解、信念或常识等来进行论证。
14.诉诸人身:即在论证过程中,将立论或反驳的重心指向提出论点的人,而不是论点本身,因人立言或因人废言。
15.诉诸情感:很多人会以激发人的怜悯、愤怒、畏惧等情绪,来代替理智论证,但是这些情绪仅仅是在情感上相关,在逻辑上并不相关。
16.诉诸无知:由于没有证据证明某种东西存在或者不存在,所以,它不存在或者存在。
17.稻草人谬误:通过歪曲对方来反驳对方,或者通过把某种极端的观点强加给对方来丑化对方,就像树立了一个稻草人做靶子,并自欺欺人地认为:打倒了稻草人就打倒了对方。
18.循环论证:结论和理由其实是同一件事的不同表述,或者说理由只是重复了结论而没有提供实际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