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至,雨纷纷,我们不难想起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说起杏花村,我们的记忆深处似乎都有那么一条河在自家门前婉转流淌,清风起,杏花落,远处的田垄刚刚发了绿,忙碌的大人呼喊还未归家的孩子,追逐打闹,全都隐在灰灰的炊烟里,而童年的记忆被那场细腻的春雨打落一片湿润。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很荣幸,我们曾走过的岁月都是那么的静谧而纯粹。那是何人在"断魂"?因为“古墓花影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我们无忧的岁月里,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古往今来,那些为大爱为天下太平而逝去的亡魂在今天仍然令生者敬畏。即使过了再长的时间,在每次忆起他们音容笑貌时,我们的心中总是酸酸凉凉,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感觉会变的更加强烈。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生者会不断变为逝者,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青山埋忠骨,碧血染红旗,让我们于清明追忆过往,悼念亡魂,让英雄在中华史册上永垂不朽。

战场上也难掩中国人骨子里的热血与深沉。1937年淞沪战争中,参谋长郭汝瑰在前线抵抗,伤亡惨重,他在给军长写信时说:“我八千健儿已经牺牲殆尽,敌攻势未衰,前途难卜。若阵地存在,我当生还晋见军座。如阵地失守,我就死在疆场,身膏野革。他日若抗战胜利,你作为抗战名将,乘舰过吴淞口时,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原来青山之下是前仆后继的先烈,所以看向后辈们的眼神才是如此深情。又是一年清明至,诉衷情,泪盈盈;化作宏图言壮志,今日景,如您愿。
一束花,一瓢酒
寄托着我们对英雄的思念
也承载了我们对未来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