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普入乡传雅韵,乡村调研焕新颜——治安学院“语润万家”社会实践团队活动纪实

作者: 时间:2025-07-25 点击数:

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是连接城乡、促进交流的重要纽带。在乡村地区推广普通话,对打破语言隔阂、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规划,自2025年7月10日开始,由治安学子组成的“语润万家”社会实践团队,赴山东省潍坊市分阶段开展普通话推广实践活动,以语言赋能乡村发展。

来自治安学院2024级六中队的曲琳,作为“语润万家”实践团的组长,在活动期间积极响应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来到当地村庄围绕推广普通话展开初步调研。在几天时间中,曲琳重点同老年男性、中年女性、学前儿童三个群体展开交流,了解普通话在村里的普及程度。

以下是她的社会实践活动纪实日记:

803E9

(一)大爷说:“普通话,不是不想学,是怕学了没用”

活动开始的第一天,我们在村口碰到了一位乘凉的大爷。75岁的张大爷主动同我们搭话,他操着浓重的方言问:“你们穿警服的来村里,是查啥呀?”说明来意后,他摆摆手笑了:“普通话?我们这把年纪,学了能当饭吃?”

一聊才知道,村里的老年男性大多一辈子没怎么出过远门,日常交流靠方言足够。他们不是不想学,更多是觉得“没必要”。另有一位大爷跟我说:“你们年轻人要学,我们老骨头就算了,别耽误你们正事。”我拿出工作手册,跟他们说:“大爷,学几句日常的,以后跟外地来的人员打交道,不就方便多了?就像派出所出警,说清楚地址和情况,才能快点解决问题呀。”大爷们听了,慢慢点头,听着他们慢慢朗读普通话的声音,我心里十分满足。

897FEF

(二)阿姨说:“想学,但实在没空琢磨”

活动开展期间,我跟着村干部去了菜地,正碰上几位中年阿姨在摘豆角。45岁的王阿姨一边忙活一边跟我聊,她说现在村里不少人靠电商卖土特产,她也想试试,可看直播教程时,主播说的“规格”“售后”这些词,她听着费劲,干脆也不学了。

中年女性是家里的“多面手”,管孩子、照顾老人、操持农活,时间被拆得零零碎碎。她们对普通话的需求很直接:能看懂说明书、能跟老师沟通、能把农产品卖出去。但难处也存在——没人教,也没时间系统学。有位阿姨提议:“能不能像警察巡逻那样,定期来村里,教我们几句实用的?”我把这话记在本子上,跟她回复:“我们整理好内容,下次来一定教。”

8B71E7

(三)孩子说:“我们会说,但村里人听不懂”

在村里遛弯的时候,我碰到了一位玩耍的小孩。她对我十分好奇,把我带到家里去,用带着方言味的普通话跟我聊天。8岁的小涵说,她在幼儿园都讲普通话,回家想教奶奶,可奶奶总是拒绝。

孩子们对普通话不陌生,课本、动画片、手机游戏里都是,但他们的“推广”遇到了阻碍。小涵举着拼音卡片跟我说:“老师让我们当‘小老师’,可爷爷说‘我说了一辈子方言,不用你教。’”

我跟他们玩了个游戏,用普通话讲一个“安全小常识”,再教他们用方言翻译给家里人听。孩子们觉得新鲜,纷纷举手尝试。有个小男孩说:“等我教会爷爷,下次他去镇上赶集,就不会跟人走错路了!”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我突然觉得,这些孩子或许就是最好的“推广员”。

活动初期的调研,我的工作手册记了满满3页:老年男性需要“实用短句”,中年女性缺“场景教学”,孩子们缺“家庭互动”。作为新时代公安大学生,我们常说“沟通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村里,普通话就是那把打开沟通大门的钥匙。接下来,我们将结合调研结果,整理出一套简单易懂的教材,下次来村里,不仅要教,更要陪着他们练——就像我们在学校练队列、学习文化知识一样,一遍遍磨合,总能学会。

推广普通话,从来不是要取代乡音,而是为大家多添一份表达,多备一种工具。这就像警徽的意义,不止于守护,更在于连接。这个夏天,我们在村里听到的每一声“想试试”,都是最动人的开始。三下乡推普助力振兴,“语润万家”实践团一直在路上。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山东警察学院 治安学院   鲁ICP备 050019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