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衙风华,传承治理智慧——治安学院“连心桥”社会实践团队活动纪实

作者: 时间:2025-07-27 点击数:

为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中的治理智慧,助力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2025年7月21日,山东警察学院治安学院“连心桥”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即墨古县衙,以“探古衙风华,传治理智慧”为主题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57E02C

一、提前筹备:以专业备宣讲,以初心传文化

“做好文化传播,先要做足功课。”为确保本次宣讲既专业又接地气,团队提前选拔理论基础扎实、表达能力突出的队员王中浩,围绕即墨古县衙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治理典故等内容进行专项培训——从查阅《即墨县志》等史料,到整理“清官断案”“民生治理”等民间故事,再到模拟宣讲流程打磨语言风格,最终形成了一套“历史+故事+现实”的宣讲方案。

5EAEB

“即墨古县衙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是山东省现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建筑群,被誉为‘齐鲁第一衙’。这里的每一处建筑、每一块匾额,都藏着古人的治理智慧……”活动当天,宣讲队员在古县衙大门前的“公生明”牌坊下开讲,不仅向在场游客介绍了古县衙的历史沿革,还结合“明镜高悬”匾额背后的“公正司法”理念、“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对应的职能分工,生动解读了古代基层治理中的“民生为本”“权责分明”思想。游客们听得入神,有家长特意让孩子记录“戒石铭”上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感慨“这是最生动的廉洁教育课”。

二、探古寻智:从建筑看制度,从典故悟初心

宣讲结束后,团队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深入古县衙内,开启“沉浸式”历史学习。即墨古县衙的建筑布局严格遵循“前朝后寝”“左文右武”的规制:前院的大堂是审案理政之地,两侧的六房对应现代行政职能部门;后院的内宅则体现“公私分明”的为官准则。

1E1455

“即墨名宦展”中,明代即墨知县许铤的事迹让队员们印象深刻。这位知县不仅主持修撰县志、兴修水利,还提出“通商便民”政策,让即墨从“僻壤”变为“富邑”。“作为公安大学生,我们未来要面对基层治理工作,许铤‘既重法度,又重民生’的思路,对现在的社区治理很有启发。”队员孙瑜在笔记本上写下感悟。从古代“调解息讼”的民间智慧,到“保甲制度”中蕴含的基层组织理念,队员们边看边记,不时交流——古衙里的一砖一瓦,都成了“活的教材”。

957D2

三、落笔成文:以笔墨记思考,以青春续传承

“古县衙的‘治理智慧’不是故纸堆里的文字,而是能照进现实的镜子。”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随身携带笔记本和相机,既记录“六房职能与现代行政部门对比”“古代司法程序与当代法治精神关联”等思考,也拍摄古衙建筑细节、文物展品,计划整理成《即墨古衙治理智慧观察手记》。

8836D0

队员赵赫在文中写道:“看到‘刑房’展区的‘慎刑’理念,突然想到课堂上‘执法为民’的要求——古人强调‘不滥用刑罚’,如今我们追求‘人性化执法’,核心都是对‘人’的尊重。”而在讨论“古代乡约与现代社区公约”的关联时,大家一致认为:“文化传承不是照搬历史,而是像古衙的‘砖瓦’一样,既要守住‘为民’的根基,又要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544BD5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宣讲传播文化、探古汲取智慧、记录沉淀思考”为路径,既让更多人了解了即墨古衙的历史价值,也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历史文化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智慧;青年不仅是文化的学习者,更应是“古为今用”的实践者。接下来“连心桥”团队将继续梳理实践成果,通过校园宣讲、线上推送等方式传播古衙智慧,让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为基层治理和文化振兴贡献公安学生的青春力量。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山东警察学院 治安学院   鲁ICP备 050019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