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题目:逻辑判断题目
题目一:日常结论题目
1. 许多上了年纪的老北京都对小时候庙会上看到的各种绝活念念不忘。如今,这些绝活有了更为正式的称呼——民间艺术。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中国民俗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城市环境不断变化,人们兴趣爱好快速分流和转移,加上民间艺术人才逐渐流失,这一切都使民间艺术发展面临困境。
从这段文字可以推出( )
A. 市场化是民间艺术的出路
B. 民俗文化需要抢救性保护
C. 城市建设应突出文化特色
D. 应提高民间艺术人才的社会地位
2. 近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形态的演变,出现了一种“深度造假”新现象,这一现象是指经过处理的视频,或者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其他数字内容,它们会产生看似真实的虚假图像和声音。2019年初,某国际知名人工智能杂志的一篇文章提到:人工智能基金会筹集了1000万美元,开发了一套系统工具,能够通过人工审核或机器学习来识别诸如深度造假之类的欺骗性恶意内容。这篇文章还介绍了一家总部位于荷兰的科技初创公司努力将对抗性机器学习“作为探测深度造假的主要工具”。
由此可以推出:
A.“深度造假”的技术往往是领先于最新的检测技术的
B.我们依靠技术进步才能解决“深度造假”带来的挑战
C.人类无法像人工智能那样能识别出“深度造假”现象
D.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来检测虚假或欺骗性内容
3. 据介绍,北半球人口相对密集,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不断推高碳排放量,因此北半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2013年已达到400PPM这一标杆水平。相对来说,南半球人类活动较少,而南极洲更是人烟稀少,但即便如此,2017年6月南极洲的二氧化碳浓度也达到了400PPM这一标杆值。
根据以上信息,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A.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已经深入到极地
B.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南极洲地貌有深远影响
C.南极洲二氧化碳浓度不会再降到400PPM以下
D.北极的二氧化碳浓度在4、5年前就远超南极
本期答案及解析
1. B 日常结论题,根据题干信息逐一分析选项。
A项:题干没有提到市场化,无中生有,排除;
B项:从“中国民俗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可推出民俗文化需要抢救性保护,当选;
C项:题中并未涉及到城市建设,无中生有,排除;
D项:题干只提到民间艺术人才逐渐消失,其原因不一定是地位低,不能推出,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2. D
A项:题干中指出“开发了一套系统工具,能够通过人工审核或机器学习来识别诸如深度造假之类的欺骗性恶意内容”,选项中是“深度造假”的技术领先于最新的检测技术,题干中并未对“深度造假”技术和检测技术进行比较,无法判断谁更领先,无法推出,排除;
B项:题干中指出开发的工具可以识别和探测深度造假,只是说明针对“深度造假”现象,技术进步可以解决,但没有提及我们是否只能依靠技术进步才能解决“深度造假”现象,逻辑错误,排除;
C项:题干中指出“开发了一套系统工具,能够通过人工审核或机器学习来识别诸如深度造假之类的欺骗性恶意内容”,选项中是人类无法像人工智能那样能识别出“深度造假”现象,题干中并未对人类和人工智能的识别水平进行比较,无法推出,排除;
D项:根据最后一句可知,机器学习可作为识别和探测深度造假的主要工具,机器学习属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推出人工智能技术能用来检测虚假或欺骗性内容,该项属于最后一句的同义替换,可以推出,当选。
3. A 日常推理题,根据题干信息逐一分析选项。
A项:南极洲人烟稀少但二氧化碳浓度仍达到了400PPM这一标杆值,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已经深入到极地,可以推出,当选;
B项:题干只是提到南极洲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400PPM这一标杆值,并没有提到达到这个数值以后的具体影响,对南极洲地貌是否有深远影响不得而知,无中生有,排除;
C项:题干只是说南极洲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400PPM这一标杆值,没有提到以后会不会再降下去,无中生有,排除;
D项:题干说的是北半球在2013年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400PPM这一标杆值,而南极洲在2017年才达到这个值,但通过北半球的平均情况无法得出北极是否远超于南极,选项叙述程度比较重,且偷换概念,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本期涉及知识点
一、日常结论定义
公考行测判断推理当中,有一类或然性推理类的题目,我们把它叫做“日常结论”。这类题的推理方式不是依据某些定理公式直接推导出最终结论的,它更类似于不完全归纳和概括,只要符合题干逻辑,结论即成立。
具体来说日常结论是指在题干中列举大量的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然后让我们从中得出(或无法得出)某个结论。
比如:
1.当我们看到燕子低飞,我们就能得出“即将有雨”的结论。
2.当我们看到家家有电视,到家家有电脑,我们自然会得出“科技在进步”的结论。
事实上这类或然性推理的题目,尽管没有定理和公式,但是却并不复杂,做题选答案时,我们主要思考的就是结论的合理性。
而结论是否合理这取决于推导的过程是否有明显的逻辑漏洞,对于推导过程来说,我们更应该注重避免逻辑错误和逻辑自身的严谨性。
题干特点:类言语、逻辑关联词较少或未出现逻辑关联词。
设问方式:从这段文字可以推出?上述论述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据此无法推出的是?
选项特征:没有可以翻译的选项或者通过翻译无法解题。
二、解题思路
1.代入法:一般来说,我们会尝试将选项代入到题干中,看选项是否与题干表述内容相吻合;
2.不选原则:
(1)无中生有:题干未提及,选项提到了。话题不一致
(2)逻辑错误:如:①A导致B,选项为B导致A;②A可以推B,选项说只有A可以推B;
(3)偷换概念:如选项看上去是原文中摘抄的句子,但从中偷换了某一个词,如题干为“大豆的产量”,选项为“大豆的价格”。
3.整体优先原则:对题干整体的概括优先于对题干局部的描述。有些题目,四个选项似乎都能在题干中找到依据,那么这个时候,就要运用整体优先原则了,在四个答案中,进行从优选择。
4.从弱原则:中国人说话讲究中庸,就是不把话说满了,这在题目里也有大量体现,那就是正确答案通常是一些可能性的选项或者是一些肯定程度比较低的选项。
5.慎选词汇:
(1)过于绝对的词汇:肯定、一定、绝对、必须、所有、最、只要就、只有才;正确答案通常要符合从弱原则,那么这些过于绝对的很大概率不是正确答案。
(2)表示比较的词汇:比……,越来越……,更……;那是因为这些词自身可能隐含了一些题干所不明确的前提或语义。如题干只提到“A很好”,选项说“A比B更好”。
(3)范围的扩大:不允许扩大范围,如李白喜欢扩大,“白发三千丈”是范围的扩大。
这类词汇出现的选项,如果不是没得选,那一定不会优先考虑,它并没有多么符合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