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语连阡陌,推普助振兴 ——治安学院“潍来可期”社会实践团队活动纪实

作者: 时间:2025-08-03 点击数:

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一步促进乡村方言与普通话深度融合,引领治安学子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726日,山东警察学院治安学院“潍来可期”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带着对乡村语言生态的关切,前往潍坊市昌邑市的乡村社区,开展以“乡语连阡陌,推普助振兴”为主题的“三下乡”普通话调研推广社会实践活动。在与多位村民的促膝长谈中,学生们不仅听见了方言里的乡土记忆,更触摸到普通话在乡村落地生根的鲜活脉动。

合照

村头下的语言变迁:从“听不懂”到“离不开”

“以前去镇上赶集,说咱这土话,人家售货员愣半天反应不过来。”在围子乡镇的太保村里,68岁的王大爷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回忆道。队员们围坐在村头的阴凉地下,听他讲起十年前的窘境——儿子在外打工寄回的说明书,满纸“天书”般的文字让他犯难;孙子上网课,老师的标准发音与他的方言辅导格格不入。

而如今,王大爷的手机里存着“学习强国”的普通话教程,村里的“乡村振兴讲堂”每周都有志愿者教大家说普通话。“现在去卫生院看病,能把症状说清楚了;跟在外的孙子视频,也能听懂他讲学校的新鲜事。”老人的话语里,藏着语言畅通带来的踏实。

女

田埂间的推普密码:需求是最好的老师

在蔬菜大棚连片的村庄里,种植户刘大姐正用流利的普通话说着直播带货的心得,我们采访了她的母亲张奶奶。“刚开始俺家收获了蔬菜,在村里的镇上根本卖不出去,后来俺闺女学会了用手机直播带货,天天跟着队员们学‘有机种植’‘现摘现发’,订单一下子多了三成。”刘大姐的手机支架旁,放着队员们帮忙整理的“直播话术手册”,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词。

我们发现,乡村对普通话的需求早已超越“能沟通”的基础层面。在电商服务站,村民们追着问“物流”“售后”怎么发音;在村小学,孩子们缠着要学“科学实验”的标准读法。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需求,正是普通话在乡村蓬勃生长的根系。

孙

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

调研途中,成员们既是记录者,更是参与者。在村委会的“推普小课堂”,我们结合治安知识,用方言混搭普通话讲解防诈骗技巧;在田间地头,我们跟着村民学农活,也教大家用普通话介绍家乡特产。

“以前觉得普通话是城里人的事,现在才明白,它是咱庄稼人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村民们的感慨,让队员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当青春的声音与乡土的话语相遇,碰撞出的不仅是语言的火花,更是乡村振兴的蓬勃新机。

离开乡村时,夕阳已为田野镀上金边,远处传来孩子们普通话打闹的嬉笑声。这场跨越城乡的语言对话,让我们看见:普通话不是方言的替代,而是让乡土文化走得更远的桥梁。而青年一代的参与,正让这座桥梁更加坚实,让乡音里的乡愁与普通话传递的希望,在新时代的乡村奏响和谐的乐章。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山东警察学院 治安学院   鲁ICP备 05001934号